麻辣博士之前在講配方時說過:「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」這是《易經》裡的智慧,用在調味上再貼切不過。只是這話聽起來太學術,總覺得應該找個更生活的例子來說明。直到有天,在一本舊書裡看見了晚清名臣左宗棠和一碗揚州雞湯麵的故事——那滋味,簡直把這句話活生生演了出來。

故事出自《左宗棠逸事彙編》。左宗棠年輕時從湖南赴京途中,船經揚州,吃到一碗雞湯麵,一口下去便驚為天人,直呼「此味天下無雙!」此後每次路過揚州,他都要再去吃上一碗。官做大了,府裡廚師一堆,他也試過叫人照著記憶重現那碗麵,可惜怎麼煮都少了那股魂。也許,真正好吃的東西,除了味道,還得靠一點命中註定的緣分。

多年後,他領兵收復新疆。上陣前,他想起了那碗麵,決定讓全軍弟兄都嚐嚐。據說他自掏腰包,讓每位士兵一人兩碗——「讓大家知道,這世上最好的味道,不止在勝仗裡,也在這碗雞湯麵裡。」士氣一振,收復伊犁的戰役也因此寫進了歷史。

至於那碗麵為什麼這麼香,後人從《閒情偶寄》的記載裡找到了線索。李漁說:「人食切麵類,以油、鹽、醬、醋入於麵湯,湯有味而麵無味,與未食等也。予獨以味歸麵,麵具五味而湯獨清,方為食麵,不為飲湯。」簡單來說,這碗麵厲害的地方,不在湯,而在麵。

原來所謂的「吊雞湯」,不是把雞吊起來煮,而是用時間、火候,把雞的鮮甜一點一滴「吊」出來。頭道雞湯不用來喝,而是用來「和麵」,讓麵本身就帶著底味。再加上花菇水提厚重、雞湯提清鮮,兩者一內一外,剛好形成那股說不出的「骨子味」。麵煮好後,用二道湯來吊湯——那香氣清而不膩,鮮而不濁。客人先喝一口湯潤喉,再吃麵,發現真正的味道全藏在裡面,這就是所謂的「暗香賦味」。

這樣的「吊湯」功夫,台灣人也懂。說白了,就是「慢火熬出精華」。湯得清、得甜、得有層次,不靠調味料硬撐,而是靠時間、耐性和那一口不急不躁的心。太急會跑味,太慢又失魂。就像感情,吊得住,才香得長。

最後再送給個吊雞湯的香料比例:良薑12、小茴香6、白芷5、山奈3、香葉2.5、草蔻2、迷迭香2.5,香料總量約佔湯底1%左右,原則寧少勿多。吊湯的精髓,不在於多,而在於準。

左宗棠用一碗雞湯麵收了天下的心,我們用一鍋吊得剛剛好的湯,也能收服全家的胃。人生如湯,味在火候——這就是暗香賦味的真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