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「五香鹽」,這名字聽起來就像古人留下的廚房謎題。打開元明清的古食譜,裡面寫得明明白白:「取五香鹽少許。」好,問題來了——到底是哪五香?鹽要放多少?結果整本書翻完也沒給答案。古人真是調皮得很,留給後人一個字——猜。那既然前人不寫,我們不如自己來配,畢竟做菜這件事,本就該帶點浪漫與實驗精神。

先翻古書查查,清代《中饋錄》裡說得最直白:「五香者,小茴香、花椒、大料、桂皮、五香(即八角)也。」——看起來簡單,實際一點也不簡單。因為五香這東西,就像江湖上的五大門派,各自修煉,各有風味。地域不同、做法不同,香氣的個性也就不同。有人偏愛辣香,有人偏好甜潤;有人喜清淡,有人講究濃烈。古人沒寫比例,大概也是想給後人留點自由度——像愛情一樣,香料的配比得自己摸索才算真功夫。

既然如此,那就讓麻辣博士親自來「古為今用」吧。先以古法為底,重新排兵布陣:花椒40克、桂皮25克、小茴香20克、八角15克、丁香3克。把這五味好好磨成粉,再加上適量的鹽,小火慢炒到微微發黃,香氣開始飄起時,廚房的空氣都變得溫柔了。想要更現代一點,也可以趁熱加一點糖或雞精,味道會更圓潤。這樣做出的五香鹽,既能復刻古味,又不失新潮。

若你家常滷肉、烤雞翅、炸雞腿、滷豆干,這罐五香鹽就是萬用神器。撒一點下去,鹹香會乖乖貼在食材上,氣味層次立刻拉開,連平常嘴挑的家人都會問:「你這鹽哪買的?」而你只要笑一笑——「古方自製。」

但也有人問:「那我平常愛炖肉,用這方子行不行?」當然行,不過要更貼近家庭料理的風格,比例稍微改一改會更合適。試試這一版——八角40克、桂皮30克、花椒25克、小茴香20克、丁香2克。這樣的配比香氣更穩、層次更厚,5公斤肉的份量剛剛好。如果量不多,就按比例減少。無論滷肉、炖排骨還是紅燒牛腩,都能讓味道穩重又不死鹹。

五香鹽的妙處,就在那份「自己動手」的快樂。從古書裡撿線索、從廚房裡找靈感,一邊試、一邊聞、一邊笑。那香氣升起來的時候,好像穿越了時空,跟千年前的廚娘隔著煙氣對望。她也許沒告訴你配方,但一定懂——真正的五香鹽,不只是鹽和香,更是一種對味道的執念。

所以啊,下次翻古食譜別再苦惱,古人留白,是給我們創造的空間。自己做一罐五香鹽,這不只是補上古籍的空白,更是讓廚房多了一點故事,多了一點傳承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