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到肉類,總有種說不出口的魅惑。它是餐桌上的大明星,也是許多人心裡的小癮頭——有人說「無肉不香」,有人說「無肉不歡」,麻辣博士呢?兩句都算說到心坎裡。既然喜歡吃,自然也想把它做到最好,從第一步開始講究,因為對肉類來說,去除異味,就像是人生的洗門風——沒有這一步,後面的風花雪月都唱不下去。

古籍《呂氏春秋》早就看得透透的,說水裡的生腥、吃肉動物的臊味、吃草動物的膻味,都是天生的氣味,沒什麼好抱怨的。但要把這些味道變成一道成功的料理,那就得先“洗去前塵”,否則美味無從談起。很多人知道一些小技巧,我以前也講過不少,例如“去羊肉膻味八招”,但真正懂得為什麼有效的人其實不多。學料理,不只是知道 “怎麼做”,還得知道 “為什麼做”,才算是真正掌握。

香料是去異味的第一種方法。八角、桂皮、花椒、胡椒……它們的香氣不是裝飾,而是化學反應。桂皮裡的揮發油、芳香醛、有機酸,會跟腥味的三甲胺、硫化物發生氧化或酯化反應,把討人厭的味道一點一點“化掉”。正因如此,中式的滷、燉、燜才那麼讓人魂牽夢縈。

第二種方法是加熱。甲硫醇、乙硫醇這些“氣味頑固份子”,加熱就跑掉一半;還有些沸點更高的異味物質,可以靠炖、烤、焗去除。大部分異味物質都有水溶性,燙、汆,其實就是把第一批“亂味”先洗走,再進入真正的料理階段。

第三種方法是中和。多數腥膻味是鹼性的,所以酸可壓它們的氣焰。醋、番茄、檸檬、蘋果酸——這些酸味小兵,其實都是化學課本裡站得住腳的中和反應。比如做魚,大量醋能立刻把腥味壓下去;番茄和牛肉這對老搭檔,也是因為酸能和肉類的鹼性腥味互補。

第四種方法是酒。酒精的溶解力與揮發性,會把那些低沸點的異味物質一起帶走。酒遇上醛類能生成縮醛,再遇上酸能形成酯,這些都是“好聞又好吃”的香味分子。也難怪酒和醋永遠是肉類料理的前期、中期好朋友,而香料則是中後期負責收尾的主角。

這些原理到底需不需要懂?若只是偶爾煮煮家常菜,知道一些小撇步也能過日子。但若想在料理與配方的世界裡走得更遠,想做出屬於自己的味道,想成為不是別人的影子,而是自己的那一盞燈,那麼原理,就會是你往上走的踏腳石。廚房裡的每一道香氣,都是靠理解、累積與親手實踐構成的。真正的手藝,不在筆下,不在口中,而在你逐步累積的“心裡”。願這些原理,成為你料理路上的基石,也成為你創造專屬風味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