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料在中菜的發展史,從來就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那麼簡單。除了眾所週知的藥食同源,還藏著不少文化賦予的深意。這些隱藏在香料背後的故事,往往比香料本身更耐人尋味。

薑和桂皮可說是中菜香料界的活化石,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在人們的飲食中。最初它們受青睞的原因很實際——在肉類保鮮技術落後的年代,這兩味香料既能調味,又能軟化肉質,簡直是古人廚房裡的萬能幫手。但有趣的是,到了漢代,即使保鮮技術進步了,薑桂的地位不降反升,特別是在文人雅士的餐桌上。這就要從漢代士大夫劉向說起。

這位劉先生發現,無論把薑和桂皮種在哪裡,它們那股辛辣勁和香氣都不會改變。這特性讓他聯想到一路文人應有的風骨,於是在《新序·雜事五》裡寫下「夫薑桂因地而生,不因地而辛」的名句。這句話後來成了文人圈裡的流行語,連帶著薑桂也沾了光,成了有文化品味的象徵。

像這樣被賦予文化內涵的香料還真不少。香葉、草蔻、砂仁能流傳至今,除了實用價值,多少也沾了文化加持的光。這些藏在香料背後的故事,就像老茶館裡說書人的段子,既有趣味,又有餘韻。下回吃著薑母鴨或是桂圓紅棗茶時,不妨想想這些香料走過的千年旅程,或許別有一番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