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配方這條路,就像學做人,最終都得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味道。麻辣博士不談大道理,我們來講個小故事。

那是一則關於春秋時代的故事。齊國有位製輪的老匠人,叫輪扁。他手藝出神入化,打的輪子又圓又穩,坐起來像滑行在雲端一樣。一天他進宮修車,見齊桓公正埋頭看書,便好奇問:「大王,您在看什麼?」齊桓公抬頭道:「看聖人的書啊。」輪扁又問:「那聖人還在嗎?」桓公說:「早沒了。」輪扁笑了:「那您看的,只是聖人的糟粕而已。」

這話可不得了,一個工匠居然敢這麼頂撞國君!齊桓公臉一沉:「說錯話,是要掉腦袋的。你給我個理由。」輪扁仍是淡定:「大王,您看我打輪子,全國都說我手藝好。可我想教給兒子,卻發現真正的心得根本說不出口。說淺了不對,說深了他又聽不懂;講多了容易亂,講少了又覺得空。更奇怪的是,同樣的話,今天講和昨天講,意思都不一樣。這些東西啊,只有手裡的感覺、心裡的火候,說不明,傳不完。」

他頓了頓,又笑:「那些聖人寫下的東西,也一樣。能說出口的,不過是他們的皮毛;真正的精華,都藏在心裡。您現在看的,不就是那層外殼嗎?」

這段故事後來成了傳世典故——「輪扁斫輪」,說的是:真正的技藝,說不清,只能悟。

每次想到這故事,就會想起那些學滷味、學香料、學配方的朋友們。大家都說要「找老師、拿祕方、看成功案例」,但實際上,別人的經驗就像書上的文字,說得再細,也只能領你進門,門裡的路還得自己走。

有些人已經在餐飲圈打滾多年,只差臨門一腳,一個新配方、一句點醒的話,就能再上一層樓。這類人學得快,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「手感」與「節奏」。
但也有一些年輕人,剛入行,滿腔熱血卻沒方向,一拿到十幾味香料的方子就想一口吃成胖子。結果呢?火候沒掌握、料性不懂,一腳踩空。

所以我常說:「要走穩這條路,就得先熬得住。」我會讓他們從最簡單的五味料開始,做熟了再進十一味,十五味……一步一步去摸索。
因為真正的學習,不是死背比例,而是用時間、用錯誤、用雙手去體會那個「說不出口的關鍵」。這才是修行。

別人的成功,不是你的地圖。你照著走,只會走進他的影子裡。學香料、學烹飪、學創業,其實都一樣——關鍵不在別人教了你什麼,而在你能悟出什麼。
命運啊,得放在自己手裡。只有不斷修正、實踐、再修正,才能找到那條「自己能掌握的路」。

說到底,學手藝也好,學做人也罷,最深的道理永遠是「可意會,不可言傳」。輪扁早就講過,真正的精華,從來不在書裡,而在心裡。能體會到這點的那一刻,你就不是在模仿別人,而是在成為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