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麻辣博士新配了一副辣滷海鮮的配方,滿心期待地滷了一鍋,結果成品卻大失所望。整鍋海鮮只剩下單調的辣味,層次感全無,尾調更是平淡無奇,只有一種奇怪的辣味——吃起來不覺得辣,但吃多了卻會流鼻涕。這簡直是見鬼了!我仔細檢查了香料的用量,明明一切都按部就班,怎麼會這樣?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時,隔壁同事隨口說了句:「口味偏淡。」這句話像一道閃電劈進我的腦海,我猛然想起,這次的鹽量還是沿用上次五香滷的份量,完全沒調整。於是,我立刻加了3成的鹽,重新滷了一次。結果,辣度提升了,香味的層次感也回來了,尾香中不再只有辣味,而是多了一絲回甜。這下總算達到了我預期的口感。你看,小小的一味鹽,竟能帶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說到配方的實戰經驗,就拿燒雞來說吧。對岸有位師傅曾說:「要想雞肉香,八料加老湯。」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,但事實真是如此嗎?只要有老湯和八味香料,就能做出好吃的燒雞嗎?其實,30年前的顧客對口味的要求並不像現在這麼精細。那時候,只要有香味、鹹味重,甚至油膩膩的口感,大家就覺得好吃。畢竟,那個年代難得吃到葷菜,大油大肉才是王道。至於雞肉有沒有腥味,根本沒人在意。

但現在的顧客可不同了。如果一款燒雞只有香味,卻缺乏層次感,還帶有腥味,那絕對是入不了口的。顧客吃一次就會轉身離開,再也不回頭。對燒雞來說,八料只是基礎,就像蓋房子要打地基一樣。地基打好了,房子才穩固,但只有地基,沒有牆面、窗戶和門,房子也成不了氣候,自然沒人會買。要想滿足現代顧客的口味,得在傳統的基礎上,進一步豐富配方。

先來回顧一下傳統燒雞配方的三大主將:白芷、肉桂、高良薑。這三味香料作為君料,搭配起來沒問題。白芷自古就是雞肉的去腥神器,除了去腥,還能在雞湯中產生一種特殊的香氣。肉桂則是增香的好手,與白芷搭配,能讓雞肉入口時散發出獨特的香氣。再加上高良薑賦予的內香,香型的前期構造就出來了。

接著是臣料:小茴香。在傳統配方中,小茴香與肉桂搭配,用來助攻肉桂的香氣,兩者的味道相互融合,相得益彰。

佐料部分則是八角和香葉。八角在傳統配方中只是個小兵,因為香氣太濃,只能放在佐料的位置。而香葉的香氣在加熱後會變得突出,用量不宜過多,所以也放在佐料的位置。

最後是使料:三奈和草蔻。草蔻的香氣低沉,主要用來嫩化肉質,讓口感更滑嫩。三奈的香氣濃郁,與雞肉結合後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香氣,能很好地輔助白芷發揮作用。廣東名菜「沙薑雞」就是這個思路。

這就是傳統燒雞配方的八料。雖然味道中規中矩,但在現代市場環境下,已經遠遠滿足不了顧客的需求。要想讓香味更有層次感,得在傳統配方的基礎上重新調整。

首先,增加草果來輔助肉桂增香,同時幫助高良薑緩解苦澀味。再加入陳皮,中和白芷的苦味,並添加白蔻來去除土腥味。

佐料部分可以增加花椒,與八角、肉桂形成黃金組合,能有效防止肉桂和八角的香氣流失。再用砂仁和丁香搭配,丁香的穿透力能將雞骨髓裡的香氣逼出來,同時創造出悠長的尾香。

最後,加入甘草來合味,讓所有香料的味道融合在一起。如果想讓尾調更厚重,還可以加一味當歸。

如果你希望口味更複雜,可以增加肉豆蔻和辛夷。肉豆蔻的香氣濃郁,能與多種香料搭配出複合香氣。不過,有些人不太喜歡肉豆蔻的味道,這就看個人喜好了。我是參考了傳統道口燒雞的配方,沿用了肉豆蔻。如果不喜歡,也可以不用。

香料的世界,就像一場精心編排的戲碼,每一味香料都有它的角色與定位。從辣滷海鮮的失敗到燒雞配方的進化,這些經驗告訴我們,料理的細節往往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。鹽的多寡、香料的搭配,甚至是一味不起眼的草果,都能讓整道菜的味道天差地別。下次下廚時,不妨多花點心思,或許你會發現,料理的樂趣就在這些細微的變化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