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麻辣博士以前曾分享過一種最基本的八角、桂皮、小茴香和香葉的組方框架,這次將為大家介紹另一種以桂皮、草果、白芷和丁香為結構的配方框架,並且以二公斤食材的量,根據君臣佐使的組方法則,重新劃分,組合出一個實用性相當不錯的配方,希望對那些一直想要麻辣博士分享實戰配方的朋友有所幫助。
在我們開始組方之前,先來討論一個看似不太重要但實際非常關鍵的問題:香料的品質!很多新手滷味製作者忽視了這一點,總以為有了配方就能做出好味道,卻不知同樣的配方使用不同品質的香料,做出來的味道會相差甚遠。因此,辨別香料的品質是每個滷味製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。
關於香料的鑑別,其實不用想得過於複雜。麻辣博士介紹一個人人都能掌握的簡單技巧:
一聞、二抓、三看。首先是聞,優質的香料味道比較平和,沒有刺鼻的味道,這通常表示香料沒有經過硫磺熏制;
接著是抓,抓一把香料再撒開,看看手上是否有雜土或積灰,抓起來的感覺是乾燥的還是潮濕的;最後是看,優質的香料通常堅實飽滿,用手輕捏就會散發出香味,這樣的香料出香效果會好很多。
鑑別完香料品質後,我們來進行實戰組方:
每一組配方都應有一個結構性框架,這個框架應該根據食材的特性和預期的口感來組合。如果是以食材為基準,香料的總量通常不超過食材總重量的3%,過量則會導致味道過重,破壞食材本身的風味。
在確定主框架時,記住以下三個條件:
1. 去異效果最強的香料。
2. 增香效果最明顯的香料。
3. 賦味能力最卓越的香料。
根據這個思路,我們來確定主框架(即中軸線)香料的用量。以二公斤食材為例,香料的總量通常約為35克至50克,取其中間值,大約40克。如果是滷豬肉,桂皮最適合作為君料,四種香料的用量分配可以是:桂皮10克、白芷6克、草果4克、丁香1克。
這樣四種香料的總量是21克,還有19克的輔料可以添加。先確定中軸線是為了給自己更多的發揮空間,同時保證配方的基調不會跑偏。
接下來,分享麻辣博士在實戰中的一些自主發揮經驗,供大家參考:
傳統滷水香味加:八角4克 + 山奈3克 + 肉蔻2克 + 砂仁1克;
麻香滷水加:八角3克 + 花椒3克 + 良薑2克 + 蓽撥2克;
雞鴨同滷加:八角3克 + 白蔻2克 + 草蔻2克 + 生薑2克 + 辛夷(毛桃)1克;
麻辣滷水加:辣椒3克 + 花椒3克 + 八角3克 + 蓽撥1克。
總的來說,即使是同一種味型的配方,香料的比例也不是固定的。一千個師傅會有一千種組合方法,所謂「物無定味,適口者珍」,能真正受到顧客喜愛的味道,才是檢驗配方好壞的唯一標準。組合出來的好配方,才是一款真正值得稱道的配方。